汽车崇拜与信仰抵制
三十年前的时候,人们喜欢议论谁谁的自行车是凤凰牌的,还是飞鸽牌的。今天这种议论,已经被汽车的品牌所取代。前几天,我家从国内来个朋友,带了一个4岁的小男孩。这小孩子居然可以叫出路上经过的所有汽车的牌子,并声称自己长大以后要挣很多钱,买一辆自己的“大奔”。在这个小孩子心目中,没有比大奔更重要的了。大奔已经成为这个孩子的崇拜偶像。
朋友问,德国人喜欢不喜欢比车。我说现在他们不喜欢比车,喜欢比度假,比谁有更多的闲工夫,上班的天数越少,假期越多,是最牛的。富人们总是在世界各地度假。他们在街上出现的时候,看不出豪华的服装和豪华的汽车,因为晒得黑,比普通人更像民工而已。据说过去的时候,也有过比汽车的时代,但是从来没有像中国比的这么过分,这么夸张。原因是《圣经》摩西十戒规定除了上帝之外,不许崇拜任何其他神,也不许崇拜任何偶像。
虽然并不是所有德国人都信奉基督教,但是所有德国人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受到基督教的影响。基督教徒把对任何一种物质的崇拜,都归类于偶像崇拜,或者是对上帝的不崇拜。自从汽车出现之后,虔诚的基督徒一代又一代地抵制对汽车的崇拜,只是把汽车当作工具,而不是生活的追求。拥有一辆豪华汽车的人,在基督徒那里得不到羡慕的眼光,只能得到批评的目光。基督教徒也不为这个东西眼红。因为摩西十戒还规定:不可贪恋人的房屋;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、仆婢、牛驴,并他一切的所有。批评与眼红是两回事。
正是因为西方社会存在着这样一个遍布城乡的顽固的道德团体,因此西方对于物质的狂热追求,历来受到教会势力所批评,所抵制。当然西方知识分子也知道,假如让教会统治国家,用不了多久,西方就会回到中世纪去,比塔利班阿富汗强不到哪里去。万幸的是,基督教对世俗世界不感兴趣。上帝的归上帝,凯撒的归凯撒。
世俗政府不是教会,所以要抓物质生产,要推动本国汽车工业的发展,不会因为汽车引起人们的某种崇拜而去限制汽车工业生产。所以西方的物质生产,并没有因为有教会的存在而受到什么影响,也没有受到什么限制。
中国文革时代,把小汽车当作奢侈品,国家对之进行严格的限制。那个时候,中国的政府不像世俗的政府,很像精神的教会。而现在的中国政府鼓励发展经济。其工作效率不低于任何一个西方政府,是个十分勤劳的抓物质生产的世俗政府。但是鼓励经济发展,就很难兼顾道德上的制约。看到自己城市的汽车走向市场,没有一个市委书记市长不高兴的。如果让他们扭头去批判汽车崇拜,那是很难做到的,如果真的做了,也没有说服力,很像是精神分裂症的表演。
就像政企分开,党政分开一样,世俗要跟精神分开。只有分开了,才能各司其职,相互制约,相互促进,进入一个良性循环。[2005-10-10]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