珍重生命与中国传统意识
中国历史上儒家办过很多书院,但是好像没办什么医院。也许有个别例外,但是总体上没有像洋教那样热心地去办医院。在洋教进入中国之前,除了皇家有个太医院,中国人看病大都找药店的坐堂郎中,或者街上的游方郎中。换个说法就是,药店老板开办简易门诊部,和个体户无照行医。
中国现代化的医院大部分是洋教教会办起来的。香港,广州,上海,北京,长沙等等,莫不如此。后来洋教教会甚至把医院办到了许多偏僻小县。当年共产党红军的中央医院,也是从福建汀州基督教福音医院改造过来的。红军医院首任院长,后来新中国的卫生部副部长傅连璋,就是一个基督徒。
现代医院起源于基督教教会[包括天主教和新教],是个不争的历史事实。从医院的十字标志,就可以看出基督教的痕迹。我的问题是,为什么基督教善于办医院,而儒教却不能呢?似乎佛道两家也没有办专门的医院,这是为什么呢?
我觉得基督教教义比儒家教义更珍重生命。
虽然耶稣为传播福音,殉道而死,但是这位贫苦木匠兼赤脚医生,谆谆教导门徒们要珍重生命,他说“我来了,是要绵羊得生命,而且是丰盛的生命。”[约翰福音10:10]。耶稣传道的时候,正处于罗马帝国早期,那是一个嗜血为乐的残暴时代。如果你看过《角斗士》电影,就可以领略那种在斗兽场,一边是人与兽,人与人,台下生死决斗,而一边是台上兴高采烈,万众欢腾的场面。基督徒强烈反对这种屠杀游戏。历史上还有基督徒跳进场中,呼吁停止屠杀,结果被愤怒的观众当场杀死的事情。但是基督徒不屈不挠,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道努力,最终使后来的罗马也皈依了基督教,下令关闭了斗兽场。正是由于基督教珍重生命,所以他们不仅办医院,而且还办孤儿院和养老院,尽一切努力去挽救生命,给生命送去关怀。
经过基督教的千年熏陶,西方人的生命观似乎比东方更看重个人生命的价值。这形成了西方近代人权主义的思想基础。由于生命观的不同,在有些方面,东西方出现很大差别。拿对待战争俘虏来说,朝鲜战争中的美国战俘,回国之后仍然受到人们尊重,同胞们看见他们活着回来,就很高兴。这些战俘没有什么羞辱感。而志愿军战俘回国之后,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歧视和迫害。支配这个现象的意念是,你们为什么怕死?为什么不为祖国牺牲?从志愿军战俘被歧视被迫害这个事例来看,中国人认为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,那就是国家。
在中国人的传统意识中,国家社稷比个人的生命更重要。所以儒家热心办了很多书院,不是教育学生如何关心生命,而是教育学生如何做官。相当于党校,为朝廷培养输送干部。而对办医院,办孤儿院,办养老院等等这些实实在在的慈善行动,我到现在还没有看到儒家热心的事例。改革前,“一不怕苦,而不怕死。”“下定决心,不怕牺牲,排除万难,去争取胜利。”这两条毛主席语录,是要反复向中国人灌输的。我相信毛泽东这个思想来自中国的传统意识。
现在的中国,不怎么提倡不怕死了,是个进步。但是对于生命的珍重依旧不够。如果真的珍重起来,就不会有这么多矿难了。[2006/6/27]
Subscribe to:
Post Comments (Atom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